原本2019年被稱為“刷臉支付元年”,微信、支付寶、銀聯(lián)在這一年紛紛布局刷臉支付,不是加大補貼,就是升級設備。地鐵、火車站、機場、景區(qū)、商場、超市、自動售賣機等場景,也逐漸安裝了刷臉設備。應用場景鋪開,刷臉支付積蓄著力量隨時準備爆發(fā)。
然而,疫情來了,刷臉支付的應用場景“歇了”。
除了應用場景的大幅減少,當前公共場合戴口罩是必須要執(zhí)行的防控措施。這也讓一些眼下仍在營業(yè)的門店,紛紛關閉了刷臉支付設備。刷臉支付設備成了擺設,支付的交易量也呈現(xiàn)斷崖式下跌。
在整個線下服務行業(yè)暫停營業(yè)的情況下,處于產業(yè)鏈上游的刷臉支付服務商境遇慘淡。
“刷臉支付整體交易下滑在九成上下,服務商比較艱難?,F(xiàn)在交易量下降帶來主營收入的巨量下滑,同時我們也無法拓展業(yè)務,或是進行商務維護。”某刷臉支付服務商向記者描述了他們的難處,他預計商戶可能要到4月份才能使用機具,必然要經歷一段商戶“消失”的空檔期。
記者了解到,當前疫情下,不少刷臉支付服務商一邊面臨前期設備寄存的壓力,一邊面臨還貸的壓力。
而除了刷臉支付,整體線下支付沖擊也非常大。上述服務商描述了支付行業(yè)受到沖擊的三類梯隊:一是以商超商戶為主體的軟件或插件服務商,業(yè)務下滑在40%至50%;二是以中小商戶為主的四方平臺,業(yè)務下滑在60%至75%;三是以餐飲、娛樂行業(yè)為主的服務商,業(yè)務下滑在90%至100%。
回顧刷臉支付在過去一年多的演進,各大支付巨頭頗有下“血本”酣戰(zhàn)的意味。
2018年12月,支付寶推出刷臉支付產品“蜻蜓”;2019年3月,微信上線了刷臉支付設備“青蛙”;而就在2019年底,銀聯(lián)按捺不住也入局推出刷臉支付產品“藍鯨”。期間,刷臉支付進入大規(guī)模場景應用階段,入局者包括產業(yè)鏈的設備廠商、服務商和商戶。
不少商場商戶、餐飲店、超市等線下中小商戶均收到了刷臉支付設備代理商的推廣邀約。而優(yōu)惠的費率也成功吸引了眾多線下商戶參與其中。
但本就在安全方面存在質疑的刷臉支付并沒有如當初掃碼支付一樣橫掃整個行業(yè),也倒逼刷臉支付行業(yè)逐漸在質疑聲中進化。然而遭遇這次疫情,一切都摁下了“暫停鍵”。